裕敏校長前前後後送了好幾本書給我,其中當然有佐藤學,學習的革命。
還記得去年自己在班上也試著推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,
模仿其教室座位規劃、學習異質分組,還參與教師社群討論合作學習。

班上孩子的表現不俗,對於合作學習的教學過程也能投入順暢,
但我總感覺那是因為班級經營因素,而非真正引起孩子的學習熱情,
總感覺似乎有個環節不對,卻又說不上來......

直到看了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的「學思達教學法」平台上,
老師的經驗與整理,讓我頓時豁然開朗~
差別就差在,「焦點」放錯了!

我們想提起孩子的學習熱忱,卻往往在做抹煞他們學習樂趣的事。

這學期開始,在看了輝誠老師的文章後,就試編講義進行教學,
自己土法煉鋼地進行「學思達教學法」,

修正模仿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分組形式,
重新聚焦在學生的討論問題、過程及發表,
我才有放下心、鬆口氣的感受~

 

即使如此,
我依然擔心我是否遺漏了什麼?
特別是教學現場是否有更細膩之處,是我在文章裡沒注意?或看不到的呢?

這疑問一直掛在心上,
再者,我一直對孩子說:「有好的學習機會要像海盜一樣主動去搶!」
身為老師的我怎能不主動一點呢?

所以,我原本就打算請假實際觀課。
只是想不到的是,美好的事總是來得巧妙~竟得以公假北上近身觀察。

於是我到了台北,一宿二泊 :)

有些微涼的早上,到了中山女高,正是上學時刻,
學生井然有序地進入安靜的校園~
順著那分寧靜通過長廊,轉入今天要觀課的教室。
來得太早,就在樓梯等待著,
過了一會才又見到陸陸續續其他從各地前來觀課的老師

IMG_6152  
寧靜的校園


因為美好的事發生了,
所以我不但得以觀課,還能一次看兩節喔~^^

在未進入教室前的早修時間,教室中非常安靜的自習著,
直到鐘響,我們進入教室才又聽到到屬於年輕的活絡交談。
學習活動在老師未進入教室前早已開始,
桌上望去儘是講義、課本、螢光筆,
同學則是拿著這些資料在閱讀、在討論。

IMG_6156  

IMG_6159  

當老師進來之後,
一一向觀課的其他老師打過招呼,便開始今天的教學。
老師主動與我握手、擁抱,著實讓我嚇了一跳
(上次被這樣熱情以待應該是高中的國文老師:黃鴻泰老師^^),
這樣的熱情,除了深受鼓勵之外,更讓我看見輝誠老師的真性情~
而這期間來趁著孩子專心討論時,撥空說明「學思達教學」是如何地進行?
同時也提出了好幾個值得思考的點。

此刻,同學們已經討論完畢、準備好回答老師的提問了。
只見老師從籤筒抽出上台發表同學,就其發表內容適時且不斷地反覆詢問。
這過程老師一直在刺激學生的想法,對象不僅是台上發表的同學,
台下的同學也同時在接受著、思考著,來自老師相同的問題與思考刺激!

詢問的問題大都環繞在「為什麼」?
而不是單純的「是什麼」?

而在同學的回答過程中,
可以看見同學們會試著以工具輔助自己的討論,
於是,手機就自然成為輔助學習的工具之一,
發表內容則是在老師的刺激、引導下,自己說出了結論。
討論時,老師在組間巡視,除了觀看討論之外還可以收到提醒的效果。
發表時,講台完全是同學的舞台。

整個學習過程是個動態的呈現:
自學閱讀時是專注、思考的練習,
小組討論時是組織、推論的練習,
發表分享時是傾聽、判斷的練習。
三個學習歷程看似分散、各有分別,但又能順利轉換、銜接無礙。

對照我自己土法煉鋼地進行試驗時的觀察,完全符合啊~

IMG_6171  
這畫面與班上孩子呈現的真像啊~


IMG_6157  
下課了,同學把握時間與老師討論。「教」與「學」的樂趣不就在這裡嗎?



觀察到有幾個我認為的細膩之處,要更謹慎看待、自我提醒:

1.老師不斷地反覆提問,讓同學思考。
不會同學幾次回答未中,就告知答案,而是繼續詢問給予引導思考方向。

2.老師會從補充資料、講義內容來反問同學。
其實也再次強化自學部分的重要性,
如此看來「講義編寫」,還是重要關鍵。

3.老師沒有刻意分割各個學習歷程的時間。
這點與我試驗時並不太相同。
我將班上三個學習活動給予不同時限,藉以掌握課堂進度(或可說是擔心),
而老師沒有這樣做,猜想該是讓同學們以各自的學習狀況進行,避免學習情緒被中斷。
這或許就是國小進行「學思達教學法」時,要注意的平衡點之一。

4.老師對教材的熟悉度及自身學識涵養。
端看屈原:漁父一課,從補充講義的「九歌」,
延伸到出版社的命名用意與林懷民的編舞內涵,便可知曉。

5.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可小看,關鍵在於老師。
課程內容的消化、問題的引導、時間的拿捏,三者串聯則成為講義形式。
而一般感到疑惑的形音義基本問題,或是修辭等等,則是隱含在講義的問題中。
簡單來說,你希望孩子知道什麼?學會什麼?
就提供充分的閱讀資料、討論時間,然後問他們。


從輝誠老師的談話中,歸納出幾個老師沒刻意提到的想法:
1.自學的必要條件是要能給予足夠的閱讀資料。
2.講義編製不要只鎖在課內資料,如此才能刺激思考。
3.班級經營與師生默契是重要的。


把握下課時間,也問了下同學的感受,倒是提到一個不錯的經驗談。
同學認為,以前抄抄寫寫的方式也算紮實(注意她用的是紮實喔),
但回家還是要花很多時間記它。
現在這樣的方式,她比較喜歡,
而且回去幾乎不用再花一次記憶時間,因為在課堂上幾乎都討論完了。


我猜想是因為討論前的閱讀、討論的過程對問題有進一步認識,
再經過分享、提問、回答的這些過程,所以印象會更加深刻吧!


對比之下,我又想:
這是中山女高的同學,抄寫的部分回家會花一樣的時間再記憶,
那如果不是這樣自動的同學呢?那國小的孩子呢?抄寫完會再記嗎?
學習又哪裡只是記憶力的培養呢?所以單純的講述教學是不是也該做些改變?
又怎麼將「學思達教學法」的精神,調整成更適合我所帶班的方式來進行呢?

好多想法,不停跑出來,是可以好好思考一下......

觀課結束,
大家似乎還有許多問題想深入了解,也圍著老師「提問」了起來~
其中老師回答的好多問題,也讓我重新再思考。

當然,
從觀課老師們的問題中可以感覺得到,
諸如:授課進度、分數評量等、操作細節等等,固有的擔心還是存在,
不過,就像老師提醒的:
要回頭檢視這些“擔心”,究竟是擔心什麼?

但光看大家願意開始改變教學技術的態度,相信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契機。

即將回程,
我的修正的工作正要展開,
相信美好的事一定會持續發生。

期待每個在課堂中的老師,看見的是孩子因學習而發光的眼神。








後記:
今天的台北有點涼,輝誠老師的熱情卻滿滿啊~
很不好意思的和老師合照一張,
為著是提醒自己今天的觀課收穫、明天熱情的持續。
IMG_6175  


arrow
arrow

    不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