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北上觀課後,
一直提醒自己要好好想想:
怎麼更細緻地在國小進行「學思達」的改變?

這幾天看到許多前輩,
依舊兢兢業業地為著孩子們的學習,不斷思索著如何能夠更好?
也看到各地、各學習階段許多老師們無私的分享、
輝誠老師每天的大會報報,更像是一次又一次的衝擊與加溫~

而趁著陪家人的空擋,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記錄。

除了自嗨之外,其實更是野人獻曝啦~
(陽光這麼好、這麼溫暖,一定要告訴大家啊~對吧?對吧!)

我更相信透過其他人的經驗、一起發想(一起鞭笞!?),
一定可以往更好的目標前進,是吧!是吧!


不準,不太準的土法子


一、前置作業

1.關於分組
說到分組當然有各式各樣的方法,重要的是必須針對自己的班上狀況而定。
我則是採用偽。老天爺法~
首先我將班上分為三群,原則上以學習態度、學科知識、性別來區分。
然後進行抽籤,三群中各抽一名,組成一組。
而教室座位也是如此,三人一小排。而坐法就會是A-C-B或是B-C-A,
希望在平常可以創造更多彼此協助的機會,而在討論時可以快速且方便地進行。

這樣的坐法,在以往所帶的畢業班有施行,效果也不錯,
但那時,初帶班的我,卻僅僅使用在作業訂正、課間練習上,
此刻再回想起來就更覺得可惜~

(關於座位安排有很多方式,但我想這應該不是最重要的)


2.講義編寫
這是最關鍵,但卻也是目前我最弱的部分。
學期課程早已持續進行中,
怎麼在最短時間編寫以問題為導向且立即可以使用的講義呢?

於是,我目前還是回頭參考“備課用書”~
因著PISA評比的趨勢,不僅有許多閱讀理解的相關研習,
出版社也貼心的為老師們著想,提供簡單的問題,而這些正是我目前的參考。
從這當中,我依照班上學生的狀況,再做問題修改以及資料補充。
邊做,也邊修正講義編寫方向、內容形式與問題的難易度。

3.評分方式
為了在討論時小組能更投入,採用輝誠老師的評分表。
用意在於:透過“綁在一起的表現”,
來驅使每一個組員對問題準備、內容討論的重視,
而對發表同學評分的依據,則是透過小組共同認定給予。
這在課程進行前就要讓學生知道並熟悉,以免耽誤課堂進行。

舉例來說:
大明被抽中上台代表小組發表,
他的發言表現,由各小組認定給1~3分,登記在評分表上。
好處是每一個同學都要認真聆聽台上發表的內容,
在協調認定給分的過程中,也會學習到判斷發言的優劣。

另外,
在補充、搶分階段,一樣由各組認定給予發言同學1~3分,登記。



二、教學流程

1.預習(課前及討論前)
目前調整為給予整課講義,讓孩子在進行課程之前有時間閱讀。
孩子越來越期待給的講義裡面,除了課文相關文章之外,還有些什麼補充資料。

雖然講義是我給的,但孩子越來越清楚閱讀、學習,卻是誰都幫不來的。
這從小組討論時,便可以一目瞭然,此時我會再次提醒自學課前預習的重要。

自己從旁的觀察,也許一開始的自學預習,可能是團體動力使然,
但幾次之後,發現孩子找到討論以及發表的樂趣與自信,
如此一來,便可以期待自學會成為習慣吧!

而因應小學生的學習狀況,我將每個問題給予不同的時限。
閱讀資料以段落區分,所以每一次閱讀量不多,
大致上我會再給2~3分鐘進行討論前的閱讀,
然後才進行小組討論。


2.討論
這部分就真的如同輝誠老師說的,仔細聽就可以分辨孩子有沒有確實進入討論。
此時我會進行組間的巡視,聽聽各組在討論的內容及方向,
機會允許也會與孩子討論(有時孩子討論正要切入核心,不能干擾啊)。
不過,
我也會在每次討論前再提醒一次「小聲是討論、大聲變聊天」。
討論時間也有限制,大約就是2~3分鐘,視問題而定。各組的小孩因為只有三個人,每個人都必須參與。

輪流發言,也輪流學習聆聽,再透過討論整理彼此的想法內容。
這時你會看到,
有的孩子會開始畫記標示資料裡的重要資訊、
有的孩子會記錄下共同的意見與答案、
有的孩子則是在組內發言、聆聽記錄的過程,慢慢提升了信心。


3.發表
這裡我透過抽籤,決定誰上台發表。
當抽籤完畢,5秒的等待讓孩子沒時間蘑菇、不好意思,
我則是站在一旁,將講台讓給孩子進行發表。
發表時間,大約1~2分鐘。
發表結束,由各組認定給予發言同學1~3分,登記,
並請大家給予掌聲鼓勵!
(有時我也讓學生提問,並給予提問的同學加1分,鼓勵他)

這過程我會做兩件事:
一是環視台下的同學、一是對台上同學提問。
小學生不比高中生,專注力需要時刻提醒,
於是透過環視,可以知道有無分心的孩子,可隨時詢問、請他復述。
對台上發表同學提問、追問,則可以刺激孩子們對問題作多一點的思考。
這階段真的要“忍住”~不要急著要告訴孩子所謂的正確答案。
而能不能提問、追問,我想關鍵就在於教學者的準備了。


4.補充
當然孩子上台有許多狀況,答的內容不夠詳盡時,
我會給予該組補充機會。
一方面讓孩子不那麼怕上台發表、也不需負擔整組的責任,
一方面也讓討論的功能再做強化,讓討論更專注投入。
而補充的同學,由各組認定給予補充同學1~3分,登記。


5.搶分
抽籤一定會出現,各組發表次數不均的問題,
這時候我的做法是依照已答題的情況,開放搶分題。
我的做法是:
從想要搶分的組別中挑選,然後抽出組員。
這樣的想法是,可以避免搶分都由組內同一位同學進行,
也能再一次地強化討論階段的功能與重要性。
而搶分的同學,由各組認定給予搶分同學1~3分,登記。

6.統整
每一題的最後,我會針對所有同學的發表內容做整理。
若有不夠詳細的部分,也會在這階段提醒孩子。
(我希望,最終只要做統整就好~)


三、後續處理

1.講義回收檢視(我的小人之心,度孩子的君子之腹)
一開始會想要檢視,是因為我仍然會有擔心~
但幾次檢視之後發現:
大部份的孩子經過了課前預習、課堂自學、小組討論、發表補充,
這些步驟之後,講義除了畫記、自行標出重要線索之外,
大部份孩子還真的都記錄了不少內容。
一看之下,反倒顯得自己不夠信任孩子了~

而從回收檢視講義的過程中,
可以看見這堂課的討論的學習效能如何?
可以看見孩子記錄與討論過程軌跡。
可以鼓勵孩子將講義做為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。


2.組間檢討
課程結束後,
請各小組自己運用時間檢視:自學、思考、發表......
等小組合作活動,有無優缺點,作為下一次課程的改進。


3.積分統計
綜合檢視各組的統計結果,
給予一次平常成績:最高98依次遞減2分。



可能疑問與我的做法

一、基本字音字形呢?
我是透過甲乙本的書寫練習,含生字詞、解釋、形近字
輔助以早自修的聽寫檢視。

二、還有小考嗎?
有的。一般的單元測驗卷、聽寫,這些都是小考形式。

三、進度如何兼顧?
基本上還是依課程計劃進行。
一週有五節國語課,大致上是這樣分配的:
第1節:文章概覽、背景介紹、講義發放。
甲乙本書寫練習、聽寫。(第1節結束後開始)
第2節:進入講義問題討論。
第3節:延續講義問題討論。
第4節:結束講義文題討論。
第5節:全課整理、習作練習。

四、講義書寫如何完成?
觀察之後,發現有幾個時機點,分別為:
講義發放後回家預習階段、課間組間討論、討論前閱讀、
討論過程記錄、教師統整後。

五、有沒有現成的資源可以使用?
沒有。但可以參考備課用書。
直接移植問題可以,
改編擴充問題也可以。

另外,這也是我野人獻曝的目的:
也許在您的學校與我面臨的狀況類似,
沒有人可以一起討論「學思達教學法」的使用,
更沒有現有的講義可供參考使用或修改適合自己任教班級的內容。
那也許可以從我們自己做起:「在雲端相遇」,
然後討論、修正,讓孩子的學習有機會越來越好。
所以,
我將目前已編製並使用的課程講義,
放置在這裡=>
也學。學思達:講義分享(歡迎一起討論修正,讓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得到更好的!)
當然所有版權屬於原作者,除教學外,並不做他用。
後續會繼續編製,這學期目標就是先把這12課編完並教學完畢。
更希望可以一起討論修正。 

六、自學要提供足夠的資料,而補充資料的量,如何拿捏?
這是在北上觀課後,所產生的疑問。
我目前處理的方式是以「關鍵重要字詞、概念」作為補充資料的選擇。
例如:神秘的城堡。
我選擇「城堡、中古世紀城堡」,作為配合問題的補充方向。
該課講義的問題一、問題四,則是利用補充資料,關聯性的問題推論。
也許,有老師與我討論應該會有更適切的做法。

七、如果聽發表時,同學沒注意聽,該怎麼辦?
我會針對同學提問,剛剛那位同學發表的內容是什麼?
回答正確,加1分。回答錯誤,扣1分。
如此一來可以在進行過程,暗示同學要注意,同時小組內也會出現約束力。

八、討論時很大聲,感覺好像有點吵?
觀察自己的課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形。
後來對照講義才知道問題點在於,問題本身過於簡單,
同學感覺可輕易回答,討論時就不會專注、聚焦。
所以,我是回到講義的編製修正。

 











後記:
追夢的一百種方式

如果真心陪孩子走一段,是我的夢~
那為了小孩走出「老師的舒適圈」就是我的方式!(果然自嗨~)

arrow
arrow

    不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