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樣的漆黑山路、一樣的亢奮心情。
前天才在金針山下分享完行動學習的一些經驗,
此刻我又再次奔馳在台九線的蜿蜒上......
我老想著這幾屆被我帶的孩子們,
雖然你們早已非常努力、非常優秀了,但為師的總想:
我再強大一些,絕對可以把大家教得更好!
我總是期許大家要像海盜一樣的學習,
當然作為你們師傅的我,也會像海盜一樣地學、一樣地教!
有哪個海盜知道寶藏就在前方,還會客氣的呢?
搶~
搶每一個學習的機會
搶每一次激盪的可能
搶每一種成長的契機
於是,這往返一座山的距離,也就不再那樣的遠了~
我要登上光明頂學武功“心法”,回來教我的徒弟們。
___好吧,我是分隔線___
2014/07/03。炎熱。
一早,興奮驅使著我一路朝研習會場去。
只是,這路途怎麼越來越熟悉......
我勒!草衙一路、前鎮高中、五甲市場啊!
「學思達教學社群自主研習高雄場」的地點,原來就在我高中母校附近。
回想,
年少輕狂的歲月,慶幸自己遇到的老師都真心相待,迷途也才來得及回頭!
大概就是這樣「曾經被真心對待過」的緣故吧?
總提醒著從事教職的自己也要如此真心以對。
踏入福誠高中校園,
一張學思達自主研習海報,清楚的路線指引我前進~
恩,果然是光明頂啊!一路直上三樓,許多老師早已到達。
場地佈置用心,各分組桌牌、成員名牌、研習用具,皆已備妥。
學員三三兩兩交談,盡是愉悅、講師們聚集再次確認,展現謹慎。
錄影設備架設早已完成、直播設備活動自如,前方投影著主題:「學思達」
這就是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!這是一場自發性、由老師們自辦的研習。
從被餵養指派到自主發想進行的研習,這也正是翻轉的概念!
所有的講師、學員和我一樣是第一線老師,
同時是想更精進的教學者,也是積極的學習者。
進成老師開場時說,
「我們這些講師,都是素人、都是很想分享的素人,沒有分享很痛苦(笑)。
其中有些人是這一生第一次當講師的,為什麼要站出來?
那是因為在彼此的心中,
都有想要改變教室裡風景的念頭、
想提升教學技術的期待、
想引領孩子看見更美的成長。
而這需求與想望,在每一次的談話激盪中,越加澎湃、加增,
夥伴們開始願意把自己在教學裡的一點點心得與大家分享,
基於吸引力法則,於是我們就一起坐在這裡了,夥伴感動吧?」
我超感動的啊!
「當然嘗試改變,不會一帆風順。
但是當你看過”孩子學習時發光的眼神“,
只要用心看過一遍你會想繼續看見它!」
進成老師說這些話時,眼睛也發著光啊!
這也是自己不斷告訴自己的:
因著孩子的獨特性,當教學者的我必須不停地修正自己的教學。
這會是個動態的微調,以適合自己課堂上的學生學習需求。
因此,不只學生的學習需要學思達,老師的教學也該學思達。
[什麼是學思達?為什麼要學思達?]
在正式課程開始前,進成老師要我們能隨時切換我們的身份:
教師的觀察、學生的思考。
接著,進成老師舉“連桌椅都有差異化”的例子讓我們一起思考:
「孩子們每天來學校的學習準備、學習心態或情緒是否也都有差異呢?
而身為教學者的我們,有沒有隨著孩子的學習需求作調整呢?
還是對每個班、每個學生,都使用同一套教學內容?」
如此,教學者難道不應該更加謹慎嗎?
進成老師進一步問著:
「那為什麼要”學思達“呢?那是因為我看見了一把解決課堂問題的鑰匙、
但無法解決全部的課堂問題,所以我願意每天做微調修正,
同時我更願意分享給更多夥伴,一起讓孩子的學習更好。」
我一邊記著,一邊想:
我們透過自我學習的動力、與夥伴們討論分享,進而讓自己的課堂風景改變。
透過教學與學生互動、連結,並且達到相互成長。
很美啊~
「聽到這裡,應該不會有人在想:怎麼沒有張輝誠老師吧?
各位在座的每一位可都是張輝誠老師喔。」
進成老師介紹完今日課程後,看似神來一筆的玩笑話,卻是最核心的提醒。
不是一個人、而是一個機制,而這個課堂改變的機制,就是「學思達」!
我心想,是啊!
讓教學者與學習者,都能進行動態的「學習探索、思考討論、表達分享」。
學思達的精神就是如此。
能把握這樣的原則,回頭審視自己面對的孩子,調整最合適現場的方式,
這才是每一個教學者該追求的”心法“。
每一位在場的老師都是課堂改變的重要角色。
改變,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,所需要的只是一顆願意的心。
[許永清:許奶爸的破冰桌遊]
三張卡、一支筆、一顆願意的心。
人稱許奶爸的永清大哥,
帶領著我們一起進行一個不困難卻很有意思的破冰桌遊。
訪談卡:兩個一組,互相訪談,寫下對方基本資料。
期望卡:寫下你對本次研習活動的期望。
塗鴉卡:畫下一個代表你的動物或植物。
很神奇的,大家馬上變回像高中生一樣快速的進行著,
接下來輪流向同組的夥伴分享你自己手上的卡片內容。
然後進行遊戲:
先選定代表自己的顏色標記物。
所有人的三張卡都面朝下,洗勻平鋪在桌面上,依序翻卡。
若出現三張同一位夥伴的卡,必須抓取代表該夥伴的顏色標記物便得分。
這遊戲雖然簡單,但大家可都玩得很激動啊!哪裡還有陌生感~
這遊戲可以如同講師說的運用在帶新班或輔導上,一定超有效果。
更棒的是,我那顆駑鈍的腦袋,
此時卻靈光乍現般的想到可以延伸在國語及社會課程上。
[吳明亮:阿亮師的作文桌遊]
當我還在因為聯想到可以運用的方法開心不已時,
阿亮老師馬上緊湊地展開第二堂課,讓我們實際感受一下,
如何把語文的聽說讀寫練習,透過桌遊工具在教學中進行。
首先我們一起看了張輝誠老師的「張小嚕西遊記」,
也體會一下生活中其實無處不是寫作,
我想:
既是如此,那教閱讀、教寫作不就更該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嗎?
接著運用的工具是“DiXit”這套桌遊,
但我們不玩這遊戲,只拿它畫風精美的卡牌使用。
我們將卡牌洗勻每人發六張,選擇一張最有感覺的依序放在桌上。
接著組員依序、依據自己的卡面、依據自己的想法,
開始說一個故事並讓下一位夥伴可以接下去,
一直輪到最後一張,並且要回應第一張卡牌。
這真的超棒~
在說故事的過程中,自己的心情是緊張的、興奮的、期待的......
好多的感覺一下子湧上來,腦袋裡同時在想著圖卡想著該怎麼說?
只是阿亮老師還緊湊的提醒時間到了、換人......
(第六組的故事)
在說故事的過程,其實很忙碌:
該怎麼開始?如何用字精準?清楚描述自己的想法?
怎麼銜接上一張卡的故事內容?
怎麼延伸下一張卡的故事發展?
又要怎麼收尾呢?
接著各組都發表各自的故事。於是我聽了11個超精彩的創意故事。
心想:孩子如果也來玩,一定會超級投入啊!
如果是寫作前的暖身活動,孩子已經練習完聽說讀寫,
同時透過同儕的分享豐富了自己的經驗,也提供同儕模仿學習的機會。
阿亮老師要大家用一句話來說明自己這組的故事,還不能有逗點><。
而這一句話,就當做是等等向其他組別拉票積點的主要印象。
這其實很難!
看似拉票的機制,其實卻暗藏深意。
要從發散思考的故事發展,立即回到歸納統整的主旨提要。
阿亮老師這樣的設計提醒我,
要跳脫教學者自己的評價,轉而讓學習者透過自評互評的機制,
潛移默化的學會評鑑、賞析彼此的作品,最終回到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這可是各科適用的心法啊!
這一連串的刺激,腦袋似乎也活化了不少,
我立即聯想到自己將來如果再帶新班時,可以運用的延伸方式。
一整個開心!等不及要開學了啊~
[林健豐:健豐師的abc區分式分組教學法]
下學期一開始,我一定要找時間到健豐老師班上觀課!
這是我在聽完早上最後一節,健豐老師的分享後,給自己的功課。
這方法的想法細膩、操作進程掌控、即時調整的方式,
是無法在短短一個小時裡完全學會的。
聽完概覽,再自學一下(老師分享的部落格),配合實際實施後再觀課修正。
應該會讓孩子獲得最大的益處。
老師讓與會的夥伴們先說說可能在課室現場會遇到困擾開始,
然後讓不同的組別依序說說自己所知道的「abc區分式分組教學法」。
這過程中其實讓夥伴們,重新檢視了自己在課堂中的問題,
並在夥伴的發言中去了解「abc區分式分組教學法」可能的解決方式。
透過對話,漸漸的輪廓越來越清晰、也越來越精準的命中核心:
良好班級經營的重要與對學生的了解掌握程度。
健豐老師透過縝密的座位編排、分組,
依據每次的評量階段,微調其abc等級,而abc是相對性的區分。
包含學習主動性、人格特質、學習成就、性別組成、筆記品質、
自我管理、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的穩定度、小團體、身高......等等因素。
其最大用意在使學生於課堂內完成作業、讀書、考試等等任務,
同時兼具異質分組時的即時協助與同質分組時的良性競爭,
教學者利用學生做題快慢不一的時間差來進行課室中央c組的輔導,
也給予b組的練習時間、a組的加深加廣的自我提升時間。
幾個重要提點:
關於討論~
討論時,不熟練的同學可以提問題,而熟練者分享自己的想法。
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可以順暢地討論,因為「討論」也是必須訓練、學習的。
這訓練過程,可以從回答問題的習慣開始建立,給予每一次的成功經驗。
而教學者要建立起自己教學上的提示系統,
從小階段的練習開始,訓練同學表達能力。
舉例來說:
做一個簡報,就該給予上台報告的sop,甚至給予一張台詞,照著念。
等到孩子的信心與能力都建立了,便可以褪除“鷹架”,孩子也可以順暢進行。
教學者所要做的就是密切觀察學生狀況,給予提醒或協助。
教學流程~
傳統教學講述多,對於b/c階段同學,幫助其實不大。
除了講述之外,要給予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任務。
a確認b/c的任務是否完成、然後進入a/b/c的同質競爭。
教學者將單元分段,進行討論循環(異質合作),再進行問答。
於是,我們便可以透過問題,讓各階段同學都參與在課堂中學習。
祕訣在於,
將教材下降難度讓c組同學可以參與,教材原本的內容就適合b組,
老師所要補充的、講解的,都轉化成問a組同學的題目。
於是,教學者將原來講述的教材內容,
切分出三種階段的問題,重新分配該堂課的教材內容,教師並不用多做什麼。
舉例操作:
閱讀學習資料後,
進行所有問題討論(此時便是異質合作,abc為夥伴關係),
開始問答(開始同質競爭,a vs a、b vs b),
當c組同學回答完c組問題後,就可以立即寫作業、做練習。
接下來b組 / a組的問題回答內容,也許對c組不是那麼有幫助,時間上便可讓c運用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,
英數學科要先教觀念才可進行問題討論,
國社學科則可以直接閱讀學習資料後進行討論。
討論時間3~5分鐘,讓學生可以更集中在問題本身做討論。
健豐老師的方法,便可以在課堂進行差異化的教學,
學生也能更投入在課堂的學習。當習慣建立後,
就有可能做到課文讓組長講解、全班踢館、提問、回答。
課堂的風景一定完全不同。
中午,我走向我的母校。
對街的早餐店、12路公車牌、熟悉又陌生的校園......
短暫的停留,走走怡園也看看圖書館,沒驚擾誰,只找尋到自己的年少輕狂。
是吧!多了點責任與謹慎之外,我還是那個高中的自己吧!
下午,首先登場的是阿亮老師的課。
[吳明亮:阿亮師的歷史桌遊]
利用桌遊「時間軸」的概念,我們自製了本國史的歷史桌遊。
卡片分為兩種~
年代卡:寫上所有朝代及時間
事件卡:每個朝代寫三個事件或人物
卡片內容~
出題面:朝代、人物、事件
答案面:人物事件+年代
初階玩法~
先玩年代卡,再玩事件卡。
每人發四張,其餘放在牌堆,依序放入正確位置,
若有放錯的牌,要調整至正確位置,然後從牌堆抽一張牌,
先將手牌全部脫手者獲勝。
進階玩法~
把年代卡和事件卡混合後,全部發給玩家。
指定一玩家先出牌,第一張牌指出年代卡,年代卡出現後才能出這個年代的事件卡。
出錯的人要收回牌卡,並且向下一位玩家手中抽一張牌加入自己的手牌中,
沒牌可出時喊PASS,直到遊戲結束。
結算分數~手上有事件卡一張扣一分、年代卡一張扣二分、全部脫手得十分。
(同組的老師真是會畫啊~^^)
我自己在進行遊戲時就想:
以「排序的概念」來看,非常適合各學科使用。
夥伴們馬上聯想到可以讓學生自製牌卡,配合各學科來進行。
例如:
國語:人物與作品特色......
社會:年代與特色......
更厲害的是,有老師說他們想運用在數學的因數倍數單元,
而應用問題也可以試試看。(出一張應用問題牌,讓孩子出解決的方法牌)
雖然說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
但透過夥伴的集思廣益、熱情分享,碰撞出來的運用可真的是相當多元啊!
最後一堂課,
也是我這半年來經過土法煉鋼、觀課修正後,
依然感覺瓶頸仍在的關鍵:問題該怎麼問?
[郭進成:進成師的核心問題設計]
首先老師從“什麼是核心問題”開始切入。
進成老師說到:
核心問題是開放的,但不是天馬行空的。
核心問題可以是一個學期的主軸,也可以是一節課的主軸。
核心問題是跨越學科的、是與能力有關的。
接著談到,在核心問題確認後,要確定“單元問題”。
單元問題是用來協助理解核心問題的。
最後才是“具體問題”。
通常都是封閉式的、是用來理解學科基礎的提問。
問題的設計原則~
要給予「階梯」、給予學生往上挑戰的可能性。
設計問題要依據自己教授的立場、學習目標而定。
設計時要中性敘述而付有引導性,別刻意忽略封閉式的問題,
我們要鼓勵思辯、訓練思考能力,但不要忽略基礎的理解。
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有所感,才能進一步變成學生的真正能力。
最終,
透過問題的設計,讓課本變成最重要的線索來源,自然地投入課堂學習。
聽到這裡,又是一陣震驚,原來自己其實不會問問題!
我在想:不會問問題,又反應了什麼訊息呢?
老師不會問問題,或問不到核心,
也許正表示對課程內容準備度不夠、投入熱情不夠、專業程度不足吧?
學生在課堂上不會問問題,或不敢問,
也許正反應了對課程內容無法理解、師生彼此信任不夠、專注程度不足呢?
聽完進成老師說明「問題的特性概念配合分組」的想法後,
腦袋突然將早上林健豐老師提到「教學者將原來講述的教材內容,
切分出三種階段的問題,重新分配該堂課的教材內容」,
這兩相對照後,我想:這不就完全整合了呢?
核心問題~教練~a組
單元問題~助教~b組/a組
具體問題~經理~c組
一時間,資質駑鈍的我,好像突然懂了些什麼......
自主研習結束,除了向夥伴們道聲再見之外,更要說聲感謝。
謝謝每一個熱情的素人講師、謝謝每一個認真的熱血夥伴,
在前往偉大的航道上,看見這麼多的夥伴一起向前、看見自己原來並不孤單!
回台東的路上,我對自己期許:
「我一定要將輝誠老師、明亮老師、健豐老師、進成老師、許奶爸......
這些高手的心法,轉化並設計成適合台東孩子可以進行的模式!」
海賊上光明頂,
最該學的不是哪招哪式?
最該學的是那一顆願意無私分享、不斷精進教學的心。
ps:
記在千里之行前的作業補交,哈!
又是一張回程時的隨手拍拍,台灣海峽的夕照好美啊~